德國、日本、韓國的質量是如何煉成的?
發布時間:
2015-01-29
來源:
德國質量是如何煉成的?在當今世界,“德國質量”已經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國制造”,世人就會自然聯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過的德國產品,大到火車、橋梁、建筑,小到帳篷、鐘表、廚具,甚至水龍頭,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暗聡圃臁币殉蔀槿藗冃哪恐械默F代工業的“標桿”。在歐洲,德國是現代化相對較晚的一個國家,自然資源也比較匱乏,但
德國質量是如何煉成的?
在當今世界,“德國質量”已經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國制造”,世人就會自然聯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過的德國產品,大到火車、橋 梁、建筑,小到帳篷、鐘表、廚具,甚至水龍頭,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德國制造”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現代工業的“標桿”。
在歐洲,德國是現代化相對較晚的一個國家,自然資源也比較匱乏,但卻能在一百多年時間里,崛起為世界強國,靠的就是高質量的“德國制造”。這也是該國 在“二戰”后迅速恢復并重新強大的“密碼”,也是為何能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主要答案。德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從事制造業,它們 多專注于一種或一類產品,表面看,生產比較單一,但它把產品的品質都做到了極致,即便是很普通的刀子和水龍頭等日常普通用品,德國人也要做到最好。
質量促使“德國制造”重生和崛起
然而,回眸歷史可知,“德國制造”的聲譽并非是上天的特別眷顧和恩賜,而是德意志民族“知恥而后勇”,靠創新、靠質量、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做出來的。
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后,百廢待興,而此時的世界市場,又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后來者”很難進入。在夾縫中求生存和發展的德國人,開始仿造英、 法、美等先進國家產品,以低價沖擊市場,包括后來鼎鼎大名的克虜伯也是如此。英國對德國人這種偷竊專利、“山寨”仿造、偽造等行為成風恨之入骨,形容其 “厚顏無恥”。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界商品博覽會上,價格督查、機械制造專家若洛克斯對參展的德國商品作出“價廉而質劣”的評價,并在世界各地 不脛而走。這對德國產品和德國制造打擊很大。為懲罰德國商人的不法行為,保護本國商品利益,英國也開始采取具體行動,最直接點燃的導火索是這樣的。那一時 期,有一個叫謝菲爾德的英國公司,其制造的剪刀和其他刀具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聲譽。因這種刀剪均由鑄鋼打造,因此特別鋒利并經久耐用,當然,價格不菲。為 謀圖私利,德國索林根市的刀剪生產商就假冒這個品牌,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打上“謝菲爾德”或“謝菲爾德制造”的質檢印章而出口到國外。由于模仿產品是用鑄 鐵打制,雖然看起來與謝菲爾德的刀剪別無二致,但鋒利與堅硬度都無法與英貨相提并論,使用壽命也差得很遠。假貨流入市場,給謝菲爾德品牌造成很大負面影 響。這一丑聞曝光后,英國人對德商的卑劣行徑忍無可忍,英國企業家們掀起了抵制德貨的運動。迫于民眾的壓力,英國議會于1887年4月23日通過了一個帶 有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進口產品都須注明“Made in Germany即德國制造”字樣。英國企業家希望以此嚇退消費者,轉而購買英貨。
英國對德國產品的抵制和懲罰,以及如上所述的若洛克斯的權威評價,極大的刺激了德國人,引起整個國家和民族對此的徹底自省和反思。他們認識到,若洛克 斯教授當年曾經給德國企業“用質量去競爭”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在此后的十余年間,絕大多數德國企業基本上都是遵循若洛克斯的這一教誨,對自己的產品嚴把 質量關,處處、事事、時時重視質量,從細節上關注質量,設計上又勇于創新,技術上不斷進步,再加上德國工人的格外吃苦耐勞和嚴謹認真,至19世紀末期,德 國多數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基本上擺脫了“價廉而質劣”的名聲。就連過去曾經對“德國制造”十分反感的英國人也開始認識到,許多德國商品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東西,并且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質量上乘,甚至超過了英國貨。就這樣,德國人靠著專注與執著,久而久之,“質量可靠,經久耐用、做工精細、供貨 及時、服務周到”這一德國產品的鮮明特征,徹底扭轉了“德國制造”在世人心目中的負面印象。
上面曾提及的、當年被英國人稱之為“最卑鄙的工業間諜”的克虜伯,從英國返回德國埃森的工廠后,奮發圖強,嚴格企業管理和經營。到19世紀后期,其工 廠已具很大規模,員工逾萬??颂敳谏a經營中,特別注意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后來他又多次赴英考察,不僅為公司引進技術,而且還學習英國一整套企業管理 方法??颂敳€特別認識到,要提高產品質量,必須首先提高生產者的素質。他在提高和改善工人福利和生活條件的同時,嚴格工廠管理,例如,規定誰若遲到五分 鐘上班,就會被扣除一個小時的工資,而這筆錢則被存入企業的疾病保險基金里。如此以來,克虜伯的企業很快得到發展壯大,產品線不斷擴展,質量也不斷提高, 公司效益節節提升。就這樣,克虜伯的名字在世界市場上不斷傳揚,慢慢地,當人們一聽到這個名字,就馬上聯想到克虜伯質量過硬的產品。例如,克虜伯的軍工產 品無論是技術還是質量,都居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德國皇帝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首腦,都成了他的座上賓和重要客戶,就連遠在東方的大清帝國,也曾訂購過 克虜伯大炮。
在汽車制造方面,德國經過多年的努力,也已全面超越英國。“一戰”后至“二戰”前,世界公認質量最好的汽車是英國的勞斯萊斯、捷豹等品牌,但后來,皆被諸如“奔馳”、“寶馬”、“保時捷”等這些風靡全球的名牌所超越。
成就“德國質量”的重要因素
綜合各種情況分析,并結合筆者自己在德國工作期間的切身感受,“德國質量”之所以能飲譽全球,至少有以下幾個根本原因:
1.深厚的質量文化基礎
自工業革命以來,可以說質量文化已經成為工業化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本來,德意志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基督教文化,信奉“上帝”,敬畏“上帝”,并且養成了符合“上帝”要求的“誠實、守信、敬業”等等這些“人間美德”。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后,在德國崛起和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的信仰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雖然還是在信仰“上帝”,但實際上卻更多的是崇尚科學。而科學是與質量聯系在一起的,因為越科學、技術含量越高的東西就越要有質量。因此,德意志人把對“上帝”要求的對“道德”的堅守和忠誠,潛移默化地轉變為對科學、對高科技產品高質量的追求與堅守,逐漸養成了誠實守信、敬業守責、一絲不茍、循規蹈矩、精益求精等等的職業精神和質量品德??梢院敛豢鋸埖卣f,大多數德國人都樹立了大質量觀念,能夠做到事事、時時、處處重視質量,質量意識已“根植于頭腦里,融化在血液中”。
歷史上,德國曾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和災難,但德意志民族比較尊重客觀事實,能夠正視歷史與錯誤,這也是它不同于某些做過同類事情的國家的地方。德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少偉人,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優秀科學家數量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們對人類的進步和科技發展都作過比較大的貢獻。德國之所以能夠重新崛起,在當今又以“德國制造”、“德國質量”贏得世人的尊敬,歸根結底,是靠德意志民族的優良文化品質。
2.獨具特色的教育制度
德國是世界上率先并且強制實行“全民義務教育”的國家。之所以說強制實行義務教育,是因為該國雖然教育全面免費,但國家卻規定不允許學生逃學,否則家長是要被處罰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首先不是被視為一種培養“謀生”能力的手段,而是作為一種培養“合格國家公民”的手段出現的。
在該國,培養工人的素質和技能,主要依靠一種被稱之為“雙軌制職業教育”的體制。這種極具特色的教育體制是德國的獨創,從1880年就開始實行。此種職業教育是采取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的方式,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每個學生要經過三年學徒工式的教育培養訓練,其中:兩年在學校,一年在企業;兩年在學校的學習培養費用,由相關的州政府財政出資,一年在企業的實習,由相關企業出資。據統計,全德約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接受這樣的雙軌制職業教育,它也是年輕人通往職業生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就業”)一條重要途徑,不像我國“千軍萬馬”都擠大學這一個“獨木橋”。其實在德國,各類專業技術工人是許多青年心儀的,薪酬待遇與英、法、美、日等國的白領階層相差無幾。這也許是鑄就“德國制造”和“德國質量”的秘密之所在。
3.生機勃勃的科技創新
德國具有活力十足的科技創新體系,這也是“德國制造”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歷史上看,無論哪個黨派上臺執政,德國政府都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著力建立和健全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資源培訓為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該體系的顯著特點,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與協調,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與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聯系、協商。運作十分完善且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保證了該國制造業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公司恪守的哲學是,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以及質量,而不是別的自己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因此,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毫不吝嗇。德國雖然有很多著名的高校和獨立的機構從事研發,但企業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它既是研發基金的重要提供者,也是自主研發和創新的主要推動者及參與者。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曾一度停滯的德國企業研發投入不降反增,2012年增長了7%,為近年來最高增幅。
4.嚴格的標準與質量認證體系
德國制定有統一、齊備的行業標準,涉及機械、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電信、安全技術、環保、衛生、消防、運輸、食品、醫藥、醫療乃至家政服務等等所有行業與領域,毫不夸張地說,凡涉及社會與人的事或物皆有相應的標準規定或規范。每年全德發布上千種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諸國及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或作為范本借鑒或被直接采用。筆者在聯邦德國參與進口設備驗收和操作培訓期間,了解到該國有不少企業還制定有質量精度嚴于國標的工廠內部標準。 日本質量支撐的高端制造業 與“德國質量”一樣,“日本質量”也是一個優秀的制造品牌??梢哉f,是“日本質量”幫助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跡。
近期的一個突出例子,是2011年3月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時,震區的許多房屋完好而未垮塌。日本房屋建筑質量之好,確實令人佩服。這與我國不少地區即使只是發生烈度低得多的地震,房屋就大面積倒塌的目不忍睹現象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由于受整體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確實有不少日本制造企業昔日風光不在,正走下坡路,但總體上,世界市場對“日本質量”的信任并未動搖。日本企業擅長制造的一些高質量高附加值核心零件部件,在世界市場上始終是“搶手貨”,由此稱其為某些高端制造領域的隱形冠軍也毫不為過。例如:日本生產的半導體硅晶片,占世界市場的總份額高達70%左右,應用于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產品;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使用的沖壓件模具,指名要用“日本制造”,因為美國制造的模具,壓制有關的零部件3萬次就磨損得不能再用了,而日本制造的模具,其工作循環可達6-10萬次。
日本汽車是“日本制造”的突出代表,在世界汽車工業界,從整體上看,德國汽車與日本汽車,可以說都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可謂是“兩強”并駕齊驅,各具特色和優勢,難分伯仲??偫ìF今日本各個汽車企業,盡管規模上有很大不同,但就其產品和技術,則是各有特點和訣竅,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上都比較成功。豐田以精益制造、質量優越、性價比高的汽車著稱;本田則在摩托車和發動機領域屢占鰲頭,其CRV汽車等在市場上很受青睞;日產不僅以“技術的日產”形象倍受世人贊譽,而且在跑車領域也大放異彩;馬自達在轉子發動機車型方面成果卓著;三菱汽車在四驅技術上表現突出;而斯巴魯汽車在水平對置發動機和轎車四驅技術上享有世界美譽,是運動型轎車的杰出代表;鈴木汽車更有世界小型汽車制造專家的美稱。在品質上,德日汽車也是各有所長。BrandZ咨詢公司發布的2012年全球品牌百強排行榜,在子排行榜——世界汽車十強品牌排序中,德、日兩國品牌各占據四個位置,基本上是“平分秋色”。
日本汽車重視質量,當然是有出于應對市場競爭的考慮,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其自覺主動行為。像汽車“三包”,在我國已議論、醞釀了近十年時間,去年10月才最終開始實施。而在日本,汽車在修、換、退等方面,并無政策層面上的具體規定,對汽車售后的所有服務是汽車企業依據市場用戶的需求和競爭形勢而進行的。不過,日本目前各個汽車制造商的售后服務內容大體相同,汽車質量保證期限普遍為3年或6萬公里,重要部件為5年或10萬公里。
筆者認為,成就“日本質量”取得世界級聲譽離不開以下兩個要素:
1.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
美國有關人員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質量文化才是決定質量管理過程結果的根本因素。而質量文化又源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或者說大眾)文化,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是從民族的傳統文化演變而來的。因此,一個國家的質量狀況和水平,與其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好的方面的繼承與進化很有關系。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日本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關鍵在于如何選擇、繼承和揚棄。
日本處在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例如,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地震災害頻發等等。這些不利的客觀環境,促使那里的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特有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這種經常保持的危機、憂患意識,也逐漸養成了他們特別的忍耐精神,很強的抗壓、抗打擊能力。日本人認識到,在狹小的國土范圍內,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只能在內涵的發展方面下足功夫,做透文章,才能對其不利的方面有所彌補或平衡。所以,也就追求一種“小而精、小而強”的模式。這與質量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精益生產方式誕生于日本而非美國,是有某種內在原因的。
最近,筆者讀到日本學者田中均寫的一篇名為《日本應建設‘質’的大國》的文章,他從日本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出發,為當今的日本政府“出謀劃策”。他寫道,過去日本是亞洲擁有壓倒性優勢大國,但這一時代已經結束。日本無法與中國在“量”上進行競爭,(只能)爭取建設“質”的大國。對日本的這一動向我們當然要保持足夠的警惕。不過,這個日本文人卻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們“上課”,它可讓國人更好地理解“質”與“量”的含義和怎樣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2.政府與企業對質量的高度重視
“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就把振興質量確立為國家戰略之一,認為質量問題對其經濟復蘇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此思想指導下,日本政府提倡學習國外尤其美國的先進質量管理經驗和方法,不僅派遣人員赴美實地考察和學習,而且還邀請美國著名質量專家戴明、朱蘭等來日講學,傳授質量管理先進理念。該國還于1952年設立世界首個國家級質量獎——“戴明獎”。日本各個企業也都高度重視質量,尤其是核心質量(例如人命關天的安全質量等)。依靠嚴格執法和社會廣泛監督,杜絕惡性質量問題或事故的發生,使國家總的質量水平獲得大幅提升,從而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日本質量的良好形象。例如豐田汽車公司,還在學習消化吸收美國經驗的基礎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地創立了后來風靡全世界的“精益生產方式”,不僅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也使質量明顯改善,企業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崛起于質量的韓系汽車作為世界經濟舞臺的后起之秀,韓國經濟的崛起,是與韓國企業質量文化的進步,與韓國產品質量的迅速提升同步完成的,其中,現代汽車企業集團是個典型代表。近十幾年來發展迅猛,獲得令世人稱嘆的成功?,F代汽車之所以能在激烈競爭的世界汽車市場上“后來居上”,其核心因素就是質量的振興,是世界汽車業界“質量興企”的突出典型。
1989年,現代開始向美國出口汽車,首款車型是“小馬”(Pony)牌車。由于價格低廉,吸引了一部分低收入者的目光,全年銷量達到12.6萬輛,在美國進口車市場同類車型銷量中排名第一。然而好景不長,到1994年,其自身存在的質量弱點與隱患開始集中顯現,消費者對汽車質量的抱怨之聲不斷。“小馬”牌汽車的銷量一落千丈,韓國汽車當時被普遍視為低端、質量不可靠、操控性差的產品,讓人難以放心使用。
現代在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遭遇的“質量門”,在企業內部引起巨大震動,尤其是對高層領導幾乎等于“擊一猛掌”。由此,促使整個企業上上下下進行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下最大決心要把質量搞上去,實施持續不斷的質量改善工程,并使之常態化、制度化。經過一個時期的艱苦努力,現代汽車品質終于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發生了質的變化。然而,市場實際對此的反應卻仍然比較冷淡,因為原來不好的口碑在人們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就現代的實力而言,為提升產品的狹義質量已盡了最大努力,接下來有所作為的空間或可能性,就是在提高廣義質量上做文章?,F代公司于1998年在世界汽車業界破天荒地做出了一個決定——大幅度延長汽車產品服務期限,承諾保修期為10年或10萬英里,這相當于那個時期大部分車企所提供服務時限或里程的兩倍。當時業界許多人認為這樣帶來的財務負擔很可能會導致其破產。然者,現代汽車公司的高層對自己產品的質量有絕對的把握,只不過是想通過這種震撼人心的舉措,來改變市場對現代汽車質量的傳統看法。后來的結果表明,現代作出的這個決定是十分正確的,從此以后,美國消費者對現代汽車的質量信心明顯增強。經過數年踏踏實實的工作和持續不斷的改善活動,至21世紀初葉,現代汽車在美國市場上的形象大為改觀。
進入21世紀,鄭夢九就任現代汽車公司最高領導之后,更是狠抓質量,把進一步提升現代汽車的質量作為自己工作的頭等大事和第一要務,其對質量的嚴苛要求在企業內外是出了名的,業內有人甚至稱其為“質量社長”,以“鐵腕”手段抓質量。據美國現代公司前總裁Bob Martin回憶,質量這個詞與鄭夢九這個名字仿佛成了密不可分的整體。他說:“鄭夢九好像永遠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平時人也非常好相處。但是,有一個雷區是碰不得的——那就是質量。如果有誰在質量上面疏忽大意,那么就會被馬上開除的。”鄭夢九立下一個規矩,就是現代公司的所有員工,無論職位高低,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有提高質量的方案,都可以在任何會議上提出。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鄭夢九對質量的不懈堅持與追求終得回報,這尤其表現在美國市場上。2004年,現代汽車在J.D.Power公司的新車質量調查中,成績和本田相同,僅次于豐田。而兩年后,即2006年,在相同的調查中,現代汽車獲得了第三的更好名次,超過了其長期的競爭對手——豐田。
2008年,現代汽車公司針對“產品品質”和“品牌形象”,又制定了一個被稱之為“GQ3355”的戰略,就是要使現代汽車在三年之內,在產品品質方面進入全球汽車行業的前三名之列,五年內“品牌形象”進入全球汽車行業的前五名之列。事實表明,現代汽車公司已基本上實現了這一戰略目標。
近來現代汽車公司又啟動了被稱之為“品質回音”(ECHO)的行動,其由“實質性的品質提升”(Effective)、“創造性的品質管理”(Creative)、“主動性的品質意識”(Human)、“組織性的品質創新”(Organizational)等四部分組成。這實質上是通過建設企業大質量文化,構建有效而具活力的質量管理體系,使企業組織內生性的進行主動質量改善和創新。鄭夢九表示,現代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應歸功于對產品質量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而所作的努力與投資,從而使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永不停頓,隨著時代和市場的變化而進步。
相關新聞
聯系方式
CONTACT

微信公眾號